秦人秦商文化

秦人秦商文化 | 陕西航天:书写在三秦大地的奋斗篇章

引言: 《秦人秦商文化系列》是由 重磅推出的品牌系列活动,每周推出一篇秦人秦商文化系列文章。

《秦人秦商文化系列》结合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推出,弘扬传统、增强文化自信、传承科技文明。让人们进一步了解秦人历史、文化、农业、科技!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商会将这个品牌作为新的起点,借此弘扬秦人秦商正能量!

《秦人秦商文化大讲堂》将成为群贤汇聚交流商机的活动: 、陕西省驻京办事处、在京陕西籍领导、特邀嘉宾(北京异地省级商会代表)等优秀人才汇聚一堂,交流分享,把握商机。

历史似在昨日。1925年10月下旬,陕西省西安市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国共产党西安特别支部创建,虽然成立时只有5名党员,但“这是党在西北地区的萌芽”。100年栉风沐雨,100年上下求索。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陕西省的航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从“东方红一号”到“天问一号”,从绕地到探火,我国迈向“航天强国”的每一次前进步伐,都走得铿锵有力。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北斗工程……这些国之重器背后,留下了陕西航天人拼搏奋斗的深刻印记。在这片热土上,一代代航天人用实际行动履行着自己的使命担当,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红色地标:宝塔山。 卫星影像由中国四维提供

始终高举一面旗帜:艰苦奋斗

1965年,国家刚刚启动三线建设。在当时的国际大背景下,为了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一大批航天人甘愿放弃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优越生活,来到陕西省长安、凤县、蓝田等地支援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刚刚开始,067基地初创人员进入红光沟

其中,位于秦岭南麓凤县境内一条不知名的山沟被选定为液体火箭发动机三线研制基地(067基地)的地址,这里就是被航天人亲切地称为“红光沟”的地方。

那时,基地分散在几条山沟里,方圆百余里,全靠几条崎岖的山路相连。在最初的那些岁月里,职工群众生活上的艰辛自不必说,工作上的困难尤其严峻。

创业初期,职工住的是帐篷,基地投产后住“一八墙”结构的简易楼房。许多人在这样的房子里一住就是10多年。后来发水灾,有些老房子被冲毁了,有些成了危房,于是不少职工就搬进了油毡搭成的临时宿舍。这一住又是10多年。住宿条件如此差,以至于一些外面来的人这样说他们:“你们高级工程师住的还不如人家的鸡窝好。”

由于基地位于秦岭腹地,平均海拔1100多米,除了宝成铁路外,和外界联系必须翻越秦岭主峰。职工吃的蔬菜当时都要用卡车从外面运来,很多人千方百计从外面托人带食品,出差的人简直就像一个食品采购员。亲戚朋友当中,如果有谁是汽车司机,那可是让不少人羡慕的好职业。

但比较起来,生活上再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事业上的举步维艰才是真正的考验。当年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加上特殊的地理环境,基地的设备比较落后,连一些基本设施都十分欠缺。

手提肩扛发动机去试车

靠什么来发展液体动力事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六院11所原发动机主任设计师、“厕所发动机”创始人傅永贵曾说:“还是靠一种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各级党组织带领下,在“一定要为国家造出争气弹、争气星”的信念支撑下,六院前身067基地党委带领广大干部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难以想象的生活困难与工作困境,完成了长征运载火箭主动力的研制定型。

在西安市的南侧,位于长安区的五院西安分院旧址112大院也同样见证了航天人在推动我国航天事业起步、壮大过程中的辉煌历程。

五院西安分院(504所)和九院16所(7171厂)的老一辈航天人曾先后在这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圆满完成了东方红一号卫星、返回式卫星、神舟系列飞船等多项国家重点工程相关任务,创造了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1966年9月至1986年10月,16所在陕西凤县唐藏沟进行了长达20年的艰苦创业,白手起家建立起5个专业研究室和8个制造车间。该所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成功进行水下运载火箭发射等工程的主要研制单位,为国防现代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直到今天,16所的干部职工依然在这片航天热土上挥洒着汗水、延续着希望、传承着航天精神。

拼搏:一切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

已退休的西安分院天线设计师桑宝勋回忆起当时在112大院工作生活的情景时说,“1968年3月,大家刚到这里时,没有床,想办法从别的地方借床;没有蔬菜吃,就自己开荒种菜。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干部职工依然干劲十足。”
当时正值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阶段,西安分院接到的任务是在3个月的时间内研制出一套天线。党中央希望这套天线能让老百姓听到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播放的东方红乐曲。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技术人员克服研制材料缺乏、技术难度大的困难,不论白天黑夜,加班加点地工作,有试验的做试验,没有试验的就在一旁看书学习、钻研业务。

西安分院长安大院载荷楼

1975年11月26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发射。西安分院参与研制了第一批实验型返回式遥感卫星上信标机及返回天线,这些对卫星的跟踪测控及安全返回至关重要,是地面掌握卫星在轨状态及返回落点的唯一依据,都是任务的关键。桑宝勋也参与其中,并为其付出了巨大努力。
后来担任504所所长的曾维民表示,“虽然当时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但大家一点也不觉得艰苦,纯粹为了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为什么能够克服这些困难?”老所长抛出了这个问题,另外几位接受采访的离退休老同志谈及原因依旧难掩激动的心情,“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我们国家也要搞人造卫星,但卫星不是其他的产品,出了问题不可能返回维修,一颗螺丝钉、一个焊缝都不能出错。”

原来的112大院旧址成为了现在的航天精神教育基地

“只有干才是硬道理”,曾在这里工作生活过多年的九院16所的耿明理坚定地说,“那时候只知道奉献,国家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当时在国家重点型号的研制过程中,没有成熟的技术可借鉴,完全依靠技术人员自主钻研和创新,这是非常不容易的,“靠的就是拼搏精神和奋斗精神”。
作为中国固体发动机事业的摇篮,位于蓝田的四院旧址(063基地)现今还保留着几个试车台,在任务需要时仍然发挥着作用。四院的很多单位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陆续搬离了这里,落地在西安东郊田王。
四院401 所经历了中国固体推进剂从无到有的研发过程,1966 年,401 所在蓝田辋川的三线建设起来,直至现在,某些型号固体发动机试车仍在401所辋川试验区进行。
“现在田王厂区里,我们的厂房大、设备新,生产能力相比于以前提高了很多。”四院7414厂副厂长韩冬非常感慨。未来7414厂的发展将向着高端、低成本、高效率等方面努力,涉及新型原材料、新型工艺、智能制造等领域。
作为7414厂4车间大件组组长,工作了30年的丁勇伟获得过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荣誉,在辋川三线基地工作时的情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时四院从辋川整体搬迁时,7414厂只留下一个车间驻守,每天14个小时的工作量使得大家不能每天回家,“那时候我们的孩子都还小,在辋川工作之余,对孩子的思念常常使得女职工们默默流泪。”丁勇伟介绍。
作为党员,没有一位同志退缩过。“冬天早上5点多,宿舍门口的积雪深及大腿位置,大家一步一步踩着积雪走到厂房,然后马上投入工作”,像这样克服困难的事情很多,但在丁勇伟和同事们看来,这些都是些平平淡淡的事,不值一提,只要是为国家、为航天事业工作,大家都心甘情愿。

国家荣誉感激励着一代代航天人前进

作为固体推进剂整形技术的领军人物,大国工匠、四院7416厂徐立平先后承担多个国家重大专项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整形关键工作,在高危险、高精度、进度紧等特殊条件下,徐立平经常被指定为唯一操作者。
徐立平1987年参加工作时就在辋川三线基地,这次在“红色地标 航天印记”的采访中,他又回到了曾经奋斗过的、熟悉的车间。采访中,他反复提到,自己是党员,有责任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现在,我的徒弟都开始带徒弟了,不仅要把先进的技术水平传给他们,也要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传给他们,把工作做到最好。”徐立平说。
“今天的环境与三线建设伊始的环境已不可同日而语。”六院165所副所长靳远宠说。记者采访时,靳远宠正在抱龙峪试验台控制测量中心指挥火箭发动机试车,“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发动机试车任务一年也就两三次,如今我们每年承担的大发动机全系统试车任务多达200次。”他介绍道。
靳远宠刚参加工作时正值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起步阶段,那时他毕业被分配到位于红光沟的三线基地。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他很快被基地同事们热火朝天的工作热情深深打动。“发动机设计出来不容易,生产出来不容易,决不允许因为我们的原因试车出问题,从而造成产品损坏。”

红光沟航天精神文化区

渐渐地,靳远宠和同事们愈发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他清晰地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某项测量参数短时间内无法获得,一位老专家当场急出了泪。这件事对刚毕业的小靳触动很大,一种航天人特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心中悄悄萌芽。“国家在特别困难的时候那么支持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应该把这件事做好,要不然就对不起国家。”靳远宠说。
在六院7103厂液煤新区,工人们正在为某型号发动机做最后的检查,这台发动机即将被送到抱龙峪试验台进行试车。从秦岭深山到搬迁至西安再到现在的液煤新区,作为亲历者,7103厂副厂长李波深深感到了7103厂日新月异的变化。目前,7103厂基本建成了技术领先、装备精良、管理高效的液体动力系统制造中心,确保了该厂在国内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领域的主导地位。
几十年如一日,为了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陕西航天“国家队”蓬勃发展,展现出无限的活力和韧劲。
在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时,六院为长五B研制交付了两种共10台主发动机,提供上千吨推力;在长五B搭载的新一代航天飞船试验船上,使用了六院研制生产的返回舱和服务舱推进子系统;在长征五号托举实践二十号卫星飞向太空的任务中,西安分院为该卫星研制提供了包括高通量卫星载荷等在内的先进系统产品,六院则为其提供了全部的动力。
在北斗导航工程任务中,西安分院为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卫星提供全部有效载荷,为北斗三号卫星中的23颗卫星提供全部有效载荷,为探月工程历次任务中的深空测控体制验证、数据传输、落月、采样返回等关键任务的完成作出了贡献。在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第一型固体运载火箭、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中唯一一型固体火箭——长征十一号发射任务中,四院提供了全部四级主发动机,目前已经成功创造了9次陆上发射和2次海上发射的全胜佳绩……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

在以往多次重要的宇航发射中,陕西航天“国家队”的成员们全力以赴、协同作战,齐心协力助力宇航任务成功。
在陕西省,一个个承载着光辉历史和红色基因的航天印记,标记着一代代航天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丰碑,记录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

文/中国航天报记者 苗珊珊

《中国航天报》2021年9月3日 2~3版

图/航天科技集团四院、五院西安分院、六院、九院16所

视频/张晓宁

编辑/代振莹

美编/杨帅

审核/李淑姮

监制/黄希